檸檬樹目前在美國、意大利、西班牙、希臘廣泛種植,然而它卻原產於東南亞。
自阿拉伯人將這芳香獨特的樹種帶到歐洲之後,歐洲人便被它迷住了。
當然,“十裏不同天,百裏不同俗”,各國對檸檬的使用都融入了當地的特色。
台灣屏東縣檸檬種植面積為全台之冠,
其中屏東九如鄉種植面積最廣、產量最高,因此被稱為「檸檬之鄉」。
農民秉持著對這一片檸檬園的熱愛和堅持,無悔的栽種,
如今讓一處處檸檬園成為「閃閃發光的綠寶石」。
檸檬富含多種保健成份,而這些物質,大多存在檸檬皮中,
一般消費大眾居家自製檸檬汁時,通常未能有有效榨出攝取。
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,為充分發揮檸檬高效「保健營養素」功能,
嘉惠國人健康,率先利用新式濃縮技術,
將全果檸檬「保健營養素」萃取濃縮於精華中,
成功開發氣味芳香、機能性強的低熱量檸檬濃縮汁,
相關技術已技轉喜美生技量產上市,
未來將有助於開發檸檬鮮食外的另類消費市場,並穩定檸檬的產銷。
喜美生技期待為台灣的檸檬注入更多元化價值。
檸檬全身都是寶
檸檬裡有著很多我們人體所需的營養,
檸檬含有豐富的營養素,已廣泛被研究,因檸檬果皮其含有大量的生理活性物質。
檸檬不只含有維生素C,酚類化合物,檸檬酸烯及檸檬苦素,維生素p黃酮類化合物、固醇類、高量鉀元素和低量鈉元素等,
檸檬的其他部分像是纖維可促進排便,對人體十分有益。
多酚類黃酮的性質及其生化作用
•天然類黃酮,公認是世界上最強之抗氧化劑
•抗氧化能力是維生素E的50倍,維生素C的20倍
•分子結構小,水溶性,易被人體吸收,無蓄積性作用
類黃酮是多酚或酚類化合物中最大的一類,生物類黃酮為水溶性物質,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,
生物類黃酮能協助維生素C儲存膠原,兩者合併使用能發揮相助作用,強化彼此的功能,是維持生命所需的元素。
1935年,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得獎獎主-聖喬其果然從檸檬皮中分離出一種類黃酮化合物,稱之為「檸檬素」(citrin)。
研究發現,效果比純維生素C更好。
聖喬其認為,他又發現了一種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,於是把檸檬素改名為「維生素P」。
維生素P中的「P」是指permeability(意為通透性)。
由於它最初是從檸檬中分離出來的,化學本質為黃素酮類,所以又稱為生物類黃酮。
聖喬其在研究過程中發現,100%純度的合成維生素C,效果不如來自天然食物的「粗品」維生素C,
也就是從柑橘類水果等植物中提取的維生素C。
聖喬其認為,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中可能還有其他重要成分,可以跟維生素C一起產生協同作用。
1940年代起,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不斷對類黃酮物質進行各種研究,陸續發現兒茶素(catechins)、原花青素(proanthocyanidins)、芸香素(rutin)…等多種類黃酮物質。
生物黃酮實際上是一個龐大的家族。現已確認其化學結構的生物黃酮類物質至少有4000-5000種,其中包括廣為人知的老產品蘆丁、茶多酚(以「兒茶素」為代表)、大豆異黃酮(以黃豆苷、染料木素為代表)、橙皮苷和槲皮素等。
生物黃酮是一涵蓋面極廣的總名稱。
實際上生物黃酮物質的化學分類極為複雜,其中包括:黃酮、黃酮醇、黃烷酮、黃烷醇、異黃酮、花青素、原花青素等。
最近,西方有學者提出:按其化學結構的相似程度可將植物來源的生物黃酮大致分為4大類即:原花青素類;槲皮素類;柑桔生物黃酮類、綠茶多酚類。
這樣一來不僅容易歸類,還便於產品的開發利用。
檸檬是高度鹼性食物
雖然檸檬吃起來是酸的,但其實它是鹼性的食物,
是因為它有各種有機酸,「檸檬酸」(citric acid):也稱為「枸櫞酸」,是一種有機弱酸,也是維他命C合成的來源。
這些有機酸在我們體內經過氧化,最後會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然後排出體外,可調整體內的酸鹼值。
檸檬健康生活
其實檸檬真正的營養在於檸檬皮及白皮層,
一般我們居家自行壓榨檸檬汁,擠出來的汁液,有90%是水份,
而若是要喝到檸檬完整的營養,就必須在檸檬皮中尋找喔﹗
日本茨城基督教大學生活科學部教授板倉弘重,推廣預防醫學有成。
板倉弘重教授指出,從飲食生活中做起,
一天一杯檸檬汁,對身體無任何副作用,是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的保健食品。
檸檬本身就是美容妙品,在國外的美容專家稱檸檬為美容水果。
所以經常熬夜、生活及工作壓力大,就讓每天一杯檸檬汁解決你的健康問題吧!
檸檬另類功能
檸檬汁成了萬能的調味料。只要加入少許檸檬汁,改變及增加食物的風味。
檸檬汁也是高超的清潔劑,能去除頑固的污漬。
放置在冰箱裡,可以除臭保鮮,
一舉數得,好處多多呢!